2013-09-18

均衡飲食,在疾病上門前開始

前言

  步入老化的社會,近年來開始聽到周遭的長輩確診慢性病的消息。(蛤?你阿公糖尿病喔,我表哥他阿嬤高血壓又糖尿病耶,我爸三高啦~X症候群)然後開始辛苦的學習怎麼吃才能不讓病情惡化,或是把吃藥了自己就是個健康人,繼續亂吃,最後才回頭學習怎麼吃。這是一個...恩...很...讓生活憂鬱的開始。因為吃飯像在吃藥。好像吃的營養就跟吃藥一樣痛苦。

  但其實所有的疾病飲食,依然建立在一個正常人飲食的相同基礎概念上。只是在重整你的飲食觀念。台灣過去資源不足,只求吃飽穿暖的概念還繼續在這一代流傳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口頭禪依然是“多吃一點啊,這好呷溜~多吃兩嘴” 無形中,這麼多美味都多吃兩口,造就了無數的胖小孩。但是時代變了,我們的食物多到滿出來(有些偏鄉可能沒有),所以重要的是如何選擇。眼前有甚麼就拿甚麼、有甚麼就吃甚麼的時代過去了!飲食也是這個世代重要的課題。(其實就是要回頭吃草,偶而吃葷就多吃兩口啦~)

  疾病飲食不同於正常飲食的部分在於,喔~肺不好,要降低CO2代謝,而醣類吃進去身體會產生很多的CO2,所以飲食比例要調整;喔~胰臟部分功能衰退(糖尿病),醣類代謝變差,身體醣類的代謝入口從車站大門這麼大,變成家裡大門這要的大小,所以請排隊進入,一次沒辦法有這麼多醣類進去;喔~腎功能衰退,電解質失衡、蛋白質代謝失衡,身體的資源回收站變小,垃圾都推在外面沒辦法分類了,會一起被垃圾車載走丟掉,這時候需要分流,把容易滿出來的垃圾另外處裡。哪個部分失衡,哪個部分就要在入口處把關。

  假如,均衡飲食的概念可以在身體依然健康的時候建立,不但可以降低得病率,即使疾病找上門來,也不會突然間聞之色變,好像全世界的食物都是藥物。而均衡飲食其實是很彈性的,他不但本身就有很大的range,而且還會因人而異。就像武功秘笈,一套口訣心法要怎麼悟出自己的道,沒有一定的路。而唯一的重點就是均衡,至於到底要怎麼吃才是對的,都必須要自己實踐過後,細細聆聽身體的反應才能找到答案。

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,其實現代人大多都有少運動、腸胃偶發不適、偶爾胸悶的小毛病。這些可能是心理造成,也可能是生理造成,因為不傷性命,所以普遍不受到大家重視。這些小症頭,其實也跟飲食有關,吃甚麼會脹氣、吃甚麼會起過敏,活動量不同,飲食份量需求就不同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不需要害怕、心虛或怕被視為挑剔、嬌氣,了解自己的身體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作法。